十一成“全球黄金周”:中国“软影响”在提升
十一成“全球黄金周”:中国“软影响”在提升
■ 社论
评估中国的“假日经济”时,不宜只看短期的经济数据,却忽略了看不见的“软影响”。
9月30日,全国多地迎来国庆假期客流高峰。图为重庆旅客在火车站广场上玩自拍。 记者 陈超 摄中国的“十一”长假,正成为“全球黄金周”。有机构近日发布的黄金周出游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出境游客预计超过600万人次,我国游客从近300个海内外城市出发,到达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1155个国内外城市,国家数量从去年的68个增加到了88个,增长近29%……
而与旅游人数创新高对应的,是全世界的商家开始“备战”中国假期——数据显示,境外已有超过2100万商家支持中国游客习惯使用的银联卡,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推出了针对中国人的黄金周旅游消费布局。
在网上流传的游客拍摄的视频里,许多国家的购物门店服务员们已经不满足于“你好”和“谢谢”,甚至在学习说“中秋快乐”。
10月1日,通往南京长江二桥的高速公路上,大批车辆拥堵不前。当日是中国国庆长假首日,多地出现出行高峰。记者 泱波 摄当出行成为几乎1/3的中国人的黄金周度假选择,中国“假日经济”的巨大影响力,无疑开始辐射至全球。以往以轻工业产品为主的“中国制造”,成为全球熟悉的中国标签;如今,奔向全球旅游和买买买的中国人,则在无形中推动着人民币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化进程。
1999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双休日试行,“黄金周”概念应运而生。但“大堵车”、“人山人海”等糟糕的旅游体验,也让很多人开始反思“假日经济”的存在意义——这被认为是一次提前的集中消费。
但随着“十一”成为“全球黄金周”,我们看到,在中国出入境旅游逆差背后,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更是中国互联网应用的一次集体出海。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源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通过历年数据比较,不难发现,中国出境游人数的快速上升,也始发于那个时期。从人民币结算发展迅速的区域看,那些人民币接受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基本都是我国主要出境旅游目的地,如内地跟港澳台地区,以及中国与东南亚、中国与英国、中国与澳大利亚等。
以英国为例,英国政府一度斥资160万英镑,发起一场为英国重要旅游消费地点征集中文名称的活动。其背景则是,赴英中国游客不断增长,英国也成为除中国外世界上首个发行人民币国债的国家,更是全球第二大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
今年,国外许多商家联合国内移动支付平台推出“专享”价格,这也进一步加强中国互联网支付应用对海外用户的吸引力。
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大多数类目处于顺差状态的情况下,旅游贸易的逆差,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全球贸易特别是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间的一种“再平衡”。而其中人民币国际化加快、中国互联网应用全球影响力扩大,则正成为一种“非货币收益”。
对于“假日经济”的影响力,我们过去总是习惯将目光集中于短期经济数据上,却忽略了其看不见的“软影响”。
但在经济全球化态势强劲,旅游业已从边缘的服务行业发展成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的语境下,或许我们是时候重新定义“假日经济”的影响力。而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这里面或许也藏着转型的可借之力。
编辑: